朱素英
最近大女兒正值期末考,以為她沒有太大壓力,因為我自小告訴她未雨綢繆及盡力而為的道理,她素常都能按部就班,早作準備。但是因為她的團隊,有一些負責項目急著完成;再加上我有一些事非得她幫忙,這下子我便看到她「很」有壓力。
如何面對壓力,這是我一直要學的功課。像最近,我的工作因安排得太「滿」(有些是常務,有些是不好意思對別人說「不」,有些更是突如其來),好幾樣事堆在一起要處理和完成。頓時間有點透不過氣來,甚至有點壓力。我分析其中原因,是在有限的時間做一些必須花很多時間的事,還有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好些事情,焦慮感就由此產生了。
經驗告訴我,每次面對壓力,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抱怨自己不自量力,下次緊記要學會說「不」。最糟糕是越急越做不出,做了半天也做不出甚麼。甚至有時想逃避(睡覺、看電視或電影‧‧‧),卻又產生罪咎感,覺得自己蹉跎歲月,沒成功感等負面思想像泉水般湧現在腦海中。如果你一直讓這思想「充斥」,那你就真的甚麼都做不成,而且更讓自己跟抑鬱扯上關係,後果真的不敢想像。
相反,如果我們能夠痛定思量,找出「壓力」來源,明白最主要是甚麼原因或事情使自己感到有壓力:是自己給予還是別人的期望?這壓力有正面的解決方法(是要面對而不是放棄和逃避)嗎?是否需要求助,還是自己可以應付?當你安靜下來(想起得力在乎平靜安穩),或許你會想出解決辦法。當然,少不了一個步驟是“反省與檢討”,將這次面臨壓力的經驗變成下次壓力的「動力與助力」,因為你一定可以利用上次的經驗幫助你想到解決的方法,所以有時遇到困難不一定是壞事,它可能成為你再上遇困難時的好幫手。當然,禱告、交託也是一個好方法。
在孩子成長期間,家長也需要在有意無意間給他們一些壓力,讓他們提升面對困難的能力,更要默化他們的思想,如何使壓力變成動力。人隨著年齡漸長,面對的事和要獨立處理的事情也日漸增多,如果父母教導孩子從小就懂得處理壓力,相信對他的將來一定有很好的影響。反之,父母經常代孩子解決和處理他們的難題,而不給與機會讓他們嚐到壓力的滋味,這並不是一件好事,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。希望父母積極訓練孩子的 EQ (Emotion Quotient)、AQ (Adversity Quotient) 和 HQ (Health & Habit Quotient)。有了這三寶,再加上懂得倚靠主耶穌,孩子便有「本錢」去面對和處理壓力,作為父母,便可放心讓他們去碰壁了。
每年四、五月都是我最忙碌的時間,因為正忙於準備考試的最後衝刺,心情有點沉重。我常常對著講義、課本和筆記,也感到很沉悶。剛好在這段日子,也是我團隊的週年活動,有一些工作是我必須盡快處理的;另外還有一些工作要幫媽媽完成,準備幾個活動的安排‧‧‧壓力真的來了!
簡卓琳
我想導致壓力的主要原因有兩個,就是時間和能力,因為你要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很多事情。假如那些任務是你沒有把握很快做好,或只是第一次去做,壓力就會更大。當然,如果你對那些要做的事很有興趣,你一定會找到動力鞭策自己,把事情做完。沒有興趣的時候,就會很不願意去做。
這令我想起以前讀過梁啟超的「最苦與最樂」。作者提到人生最快樂的是事,是完成責任的時候。完成大責任,便有大快樂;完成小責任,也有小快樂。你要人生過得愉快,還是常有不願意完成的責任放在肩頭上呢?雖然在做的過程中,可能會有很痛苦的感覺,甚至會想逃避,但是有快樂的盼望,就會有一點鼓勵,讓你重新振作。
媽媽從小就教我們要「未雨綢繆」,盡量早一點準備,這是減少壓力的其中一個方法。當我們努力過後,把任務完成以後,可以給自己一點鼓勵,逛街、吃東西、聽音樂、玩電腦等等,開心一下再往下個目標前進。另外,我們還要學習把重擔交給神,我們可以向神禱告,讓神親自加力量和賜聰明智慧給我們。因為聖經中告訴我們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。」和「我靠著那加力量的凡是都能作。」這都是從神而來最有效的安慰和鼓勵。
有人說,壓力最怕我們去對付它,所以我們不要怕壓力,凡事要積極面對。每次通過考驗後,你就能夠有經驗,變得更能夠處理壓力。下一次,就算你要面對更大的難題,你也不會害怕了。因為你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得到!